「树,树」主题艺术展览

发布时间:2022-11-30 19:58:25

0

257

活动主题:树木感性而富有记忆,善于沟通与共处,对全球气候的影响更是不容小觑。艺术家们从速写、绘画、电影,到摄影、模型和装置…用多种艺术形式,来展现“树”的魅力,见证“树”的千变万化,也再次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
活动时间:
活动场地:
主办方:
继“卡地亚当代艺术基金会:陌生风景”、“石上纯也:自由建筑”及“让·努维尔:在我脑中,在我眼中……归属……”后,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与卡地亚当代艺术基金会再次联合推出了新展——「树,树」。这个主题展览,原本 2019 年在法国巴黎的进行了首展,大受好评。两年后,全新的“树,树”来到了上海,请来了中国与其他来自拉丁美洲、印度、伊朗及欧洲艺术家,带来200余件作品,在巴黎展览的基础上进行了新的探索与拓展。 树木感性而富有记忆,善于沟通与共处,对全球气候的影响更是不容小觑。艺术家们从速写、绘画、电影,到摄影、模型和装置…用多种艺术形式,来展现“树”的魅力,见证“树”的千变万化,也再次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 在展览中,“树”既作为人类文化图腾、美学符号出现,也成为地球历史中更长久的见证者、栖居者。整个展厅都被笼罩在昏暗、温暖的灯光里,一如树木的温柔。展览中最吸睛的莫过于巴西艺术家路易斯·泽尔比尼(Luiz Zerbini)带来的一系列具有鲜活生命感的作品。他借鉴热带植物园的植物和现代都市的印记,用绘画,独幅版画,和一张巨大的植物标本的装置桌组合起来,将自然世界的呼吸感带进现场,奏响了树木之间的想象之约。法国艺术家法布里斯·伊贝尔(Fabrice Hyber)曾亲身在家庭农场旁的山谷中播撒下约50万棵树苗,逐渐将田野变成一座森林,将风景变成一件艺术作品。这次他就带着为展览创作的装置作品,来回溯这个他的艺术和人生项目。哥伦比亚艺术家乔哈那·卡勒(Johanna Calle)在纸上用打字机描绘出大树的精致剪影,而打字机所传递着关于哥伦比亚农民的弱势性地位的政治信息。她在系列作品《轮廓》中用打字机在旧公证簿上抄写哥伦比亚《土地法》,这部法律旨在保护被迫流离失所的农民的权益,农民们可以列出他们在自己土地上所种植的树木,并以此为依据来主张对该土地的所有权。 来到中国,中外策展人更是呈现了一个新版本,邀请中国艺术家加入,为本土的观众搭建更有共通意义的理解空间,把距离拉近。黄永砅曾与卡地亚基金会有着长久的合作。1989年,他受邀参加卡地亚基金会的驻留项目,并在此后的很多机缘下展示他的创作。黄永砅在西方世界的第一次就地创作正是从卡地亚基金会的驻留项目开始,并在“对树木的抢救”中发展出一套隐喻和象征的语法。胡柳通过对植物轮廓的精准把握营造出诗意的意境。近年来她尝试以铅笔涂满整幅画面,只剩下无尽黑色中的形状和空气的流动。张恩利的作品中,“树”充当着很多不同的角色:是风,是诗,也可能是人物。展览中展出的张恩利的四张作品仿若一组老人的肖像。这些没有叶子,饱经沧桑的树干虽然已经年迈,却仍然展示出各自的幽默和自信的性格,好像在向观众讲述着他们年轻时的各种曲折而奇特的经历。 意大利建筑师斯特法诺·博埃里(Stefano Boeri)和他的上海团队为展览特别创作的装置作品,邀请观众探索“垂直森林城市”理念。在他的方案里,新一代高层城市建筑被树叶和植物完全覆盖,从而推进了建筑与自然在城市空间中的共生关系。 作为“树,树”展览的学术支撑,展览还特别编撰了中英文两本画册。画册收录近500幅图片以及多篇学术文章,结合来自艺术家、科学家、哲学家和建筑师的作品,足够沉浸在树木的美丽、独特和富饶之景中。 “树,树”展览,还跟上海地铁合作了!一辆2号线和一辆10号线两列横穿市中心的“树,树”号文化专列。车顶一片碧绿,在车身的各处还有形态各异的艺术形态的树等待着你去发现。炎炎夏日,一起与“树”同行,与“森林”相遇,在“树荫”下思考人类与自然的关系。这些“树”将经过不同乘客的手,在四通八达的地铁线路中流淌,最终散布在城市的不同地铁车站中,这更像邀请所有市民乘客共同加入到“树,树”展览中,一起通过树发声、为树发声,学会更好地与树共生。


活动现场声明:本站内用户所发表的所有内容及言论仅代表其本人,并不代表本站之意见及观点。如有异议,可联系活动资源网官方客服协调处理。